9天4起,工程車撞上電動車事故連發 工程車司機最怕電動車這4個“危險動作”
來源:杭州日報
|
作者:pmo7d684d
|
發布時間: 2018-01-29
|
9285 次瀏覽
|
分享到:
從1月8日到1月16日,
4起工程車撞上電動車的交通事故,
電動車駕駛人無不重傷,
甚至當場死亡,
關于工程車的話題再度引發杭州人的討論。
無論是杭州日報官方微信還是“杭+新聞”APP,評論區里,不少網友都對工程車在行駛中的安全問題表示擔憂,較為激進的網友甚至認為,工程車本身就是一種安全隱患,因為它存在右轉盲區。
細究多年來涉工程車和電動車的傷亡事故案例,記者發現,確實有工程車存在交通違法行為,部分司機在駕駛中也有過失。
但是,電動車駕駛人對于自身安全是不是也有注意的義務?面對與自己同行且體型比自己龐大數十倍的工程車,其他交通參與者又該注意什么呢?
不同事故都有不同原因和責任區分,但有些應當引起重視的細節是相通的。
實驗
車頭右側半徑4米的扇形區域
是工程車事實上的反應盲區
右轉盲區實驗,不少媒體都曾模擬過,工程車右轉盲區的存在無需再次驗證。
那么,假如騎車人抱有僥幸心理或一時未意識到自己已進入工程車右轉盲區,情況會如何?
昨天,我們進行了一次具有一定危險性的實驗。
余杭區瑞鑫混凝土廠的高福良師傅是配合此次實驗的駕駛員,他有著23年A2車型的駕駛經驗。高師傅駕駛的混凝土攪拌車長約9米,總重量達25噸。
記者看到,在車頭右側共裝有4塊反光鏡:
第一塊為常規右后視鏡;
第二塊裝在擋風玻璃前,鏡面斜角向下,用以觀察車頭及前方2米左右距離路面;
第三塊鏡面側斜角向下,用以觀察車身右側及側方4米左右的路面;
第四塊裝在副駕駛室車窗外,用以觀察副駕駛室下方路面。
在車輛駕駛臺上,記者看到了一塊液晶顯示屏,高師傅可通過該屏觀察到車頭到車身中部右側4米范圍內的路面情況。
“有了這么多觀察設備,應該說視線盲區已經掃清了。”高師傅說,正常情況下,類似工程車在右轉時,駕駛員能夠看清右側路面情況,“我說的正常情況,是指轉彎時能停下來仔細看。”
如果情況不正常呢?我們的實驗正式開始——
第一次實驗:記者騎自行車與工程車同向行駛,與工程車保持1米左右的間距。
高師傅反饋:能看清記者騎行狀態,右轉前能及時停車讓行,并在清楚看到記者騎過車頭后,再做出右轉動作。
第二次實驗:記者在工程車車頭右側半徑4米外的區域直行,速度稍慢于工程車,且在工程車右轉時繼續直行。
高師傅反饋:由于記者騎車速度不穩定,偶爾能看到自行車并行,右轉時停車觀察路面,約1秒后能發現右側有自行車。
第三次實驗:記者將錐形筒放置于斑馬線上,模擬騎車人越線停車狀態(該狀態與騎車人闖紅燈進入工程車右前方基本一致)。高師傅試開了兩次。
高師傅反饋:第一次試開時,車輛右后輪將錐形筒壓扁。第二次試開,工程車車頭撞倒錐形筒,車身隨后壓過,錐形筒最后被左后輪壓扁。
第三次實驗中,工程車右前輪避開了放在斑馬線上的錐形筒,但右后輪隨后將錐形筒壓扁。
對于第三次實驗,高師傅有話說:“如果工程車已經右轉,而其他車輛繼續直行,我們還是很難兼顧4塊反光鏡和可視系統。就算馬上剎車,可能也已經和其他車輛撞上了。”
高師傅的話有道理嗎?
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觀察設備齊全的工程車來說,車頭右側半徑4米外才是真正的視線盲區,如果有車輛闖入半徑4米的扇形區域,駕駛員迅速剎車,碰撞確實有可能避免。
遺憾的是,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們的實驗證實:與工程車并行時,騎車人應遠離圖中紅色區域;工程車右轉時,騎車人絕對不能駛入紅色區域。
以電動車為例,假如電動車以20公里時速(即速度為5.6米/秒)突然闖入扇形區域,即便不考慮工程車車速和制動時間,留給駕駛員的反應時間不到1秒,而騎車人往往也來不及反應。
現實中,滿載的工程車總重量往往有數十噸,行進中慣性巨大,根本不可能立即駐車。
因此,遇到類似緊急情況,碰撞幾乎無法避免,車頭右側半徑4米的扇形區域事實上是工程車的反應盲區。
對話
工程車司機坦言“怕小車”
尤其害怕電動車的這4個危險動作
昨天,記者還對工程車駕駛員進行了采訪。
張師傅來杭開工程車8年,小刮擦有過幾回,大事故沒有出過。不過,有一次差點撞車的經歷,讓他至今印象深刻。
“那是在一個轉盤,我開著半掛車剛好要繞出去,左后方有一輛小轎車想超車,車子都開到我車身中間了,我趕緊往右猛打一把方向,然后緊急剎車。”張師傅說,那次,他下車就爆了粗口,因為小轎車的行為實在太危險了,“小車司機很年輕,態度蠻好,一直和我道歉,說是有急事。雖然沒闖禍,我還是后怕,如果當時撞車了,我的半掛車有十七八米長,完全可以把他的車子卷到車下……”
張師傅說,如今工程車上的觀察設備越來越完備,行車條件早已好了很多,基本不會被盲區干擾,“只要駕駛員在轉彎時降低車速,認真看一眼反光鏡和監控,一般不會撞上其他車子。”
“對于我們開大車的人來說,小轎車、電動車,都是小車,我們也最怕碰到它們。”張師傅說,電動車和行人都是道路交通的“弱勢群體”,大車如果撞到騎車人或行人,人們一般都會幫著“弱勢群體”說話,“可是一個巴掌拍得響嗎?就說電動車,它們是小快靈,要是突然竄出一輛,我們這些開大車的,哪里來得及剎車?我的很多同行都說,現在開車真是越開越害怕,越開越膽小了。”
張師傅到底在害怕什么?
記者又詢問了多位工程車駕駛員,從他們的話中,總結出了他們眼中電動車的4個危險動作——
1、闖紅燈:工程車在正常行駛中突遇闖紅燈的違法電動車,往往來不及完成緊急制動。這種情況相當危險,因為工程車駕駛員在發現電動車前,往往沒有減速的準備。
2、不注意安全車距:視線盲區得到了有效消除,安全車距仍須保持,工程車的機動性遠不及電動車,電動車如果突然闖入危險區域,工程車很難及時拉出足夠的安全車距。
3、騎車帶人:騎車帶人會使電動車的機動性弱化,制動也會相對滯緩,遇到緊急情況,不僅騎車人會遭遇危險,乘車人也會遭殃。
4、越線停車:不少騎車人覺得自己停下就安全了,事實上,除了工程車內輪差可能造成事故外,越線電動車在信號燈轉換瞬間的突然啟動也可能導致事故。
監管
部分城區已推廣工程車可視設備
非機動車違法行為整治持續開展
小問題會惹出大禍水。
工程車駕駛員眼中電動車的4個危險動作,有3個屬于典型的交通違法行為。在持續1年多的非機動車違法整治行動中,交警部門將非機動車駛入機動車道、闖紅燈、逆行、帶人、無牌無證上路等違法行為列為重點整治對象。
“比如規范線內停車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為預防機動車轉彎時與非機動車發生事故。雖然我們查處的是一個靜態行為,但把它放到動態交通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隱患。”一位交警說。
而對于工程車,杭州部分城區已著手進行有效監管,在工程車上推廣可視設備,其中,余杭區在這方面已較為完善。
記者了解到,通過可視設備的推廣,交警部門可通過4G實時監控,看到司機的駕車狀態以及車輛正前方、右側的情況,監控后臺每30秒就更新一次。“一旦駕駛員出現開車看手機、時速超過60公里等情況,后臺就會通過語音進行告誡。”余杭交警秩序科負責人張金康說,“右轉彎時,我們會要求司機先停車、再觀察、后起步,以此消除隱患。”
據悉,2017年度,在可視設備輔助下,余杭區工程車事故數量下降了約35%。
另一方面,工程車的行業協會也在開展車輛右轉時“先停后行”的監督工作。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已有工程車自律協會嘗試在車輛上加裝車軸設備,用物理方法監督“先停后行”的執行。
記者獲悉,杭州交警會針對工程車及從業人員執行定期教育、路面嚴查等措施,不過,在科技監管方面,仍有提升空間。